携手残疾朋友共圆中国梦

2019-07-30上海志愿者

一、项目简介

上海市智力助志愿服务项目诞生于19996月,坚持至今,近17年。

该项目为残疾青少年、残疾人家庭子女以及困难家庭子女免费提供学业辅导、康复护理、心智疗育、心理辅导等方面的帮助。此项目是以教育为切口,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最佳方式。它帮助残疾人家庭培养孩子健康成长,有了好的工作,贫困家庭的状况才可能彻底改变,这是“造血式”的助残。

项目负责人:上海市智力助残志愿服务基地负责人黄吉人。

截止于20159月,参与的志愿者累计56800多人,受助者累计17300多人。近年来,在上海志愿者网上注册志愿者人数为12255名。

“智力助残”项目在2010年和2012年两度被上海市文明办和市志愿者协会评为“上海市志愿服务品牌项目”20134月,被国家民政部评为“首届全国优秀志愿服务项目二等奖”。20143月,基地被上海市文明办、市志协评为“市志愿服务优秀基地”;20155月,被中残联、团中央和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评为“全国志愿助残阳光基地”;20161月,被市文明办、市慈善基金会评为“上海市慈善之星(集体)”;20162月,被中宣部等13家单位评为“全国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二、发起过程及背景

1999年,上海改革开放已经非常红火,就业竞争、学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因残疾朋友大多没有高学历,没有一技之长,再加上残疾,再就业竞争处于弱势,所以,他们把改变家庭贫困的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子女的成才,关系着家庭的未来。然而,收费昻贵的“家教”、“补习班”残疾人家庭的孩子付不出、读不起。残疾朋友大声疾呼:“谁来帮帮我们的孩子?”当年,在上海市残联的领导下,市肢残人协会教育工作委员会的残疾朋友就开始商议怎样为残疾朋友排忧解难。

1999年,正值中国志愿者行动蓬勃发展之际,东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和复旦大学的一群大学生正在寻求服务于社会的载体。

“智力助残”项目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诞生的。它是由残疾人家庭的强烈需求与志愿者行动相结合的产物。它接地气,所以能坚持17年,经久不衰。

随后,对神经肌肉疾病患者“渐冻人”和对智障青少年的关怀和帮助的志愿者组织也加入到智力助残项目中来。

 

三、项目运作情况及取得的成效

项目的领军人物是在市残联领导下的肢残人协会的骨干,他们是坐着轮椅的志愿者,重残者,有的还身患癌症、尿毒症等重病;他们为残疾同胞家庭圆中国梦,操劳了整整17年,感动了无数的爱心人士。

服务模式主要有:(1对在读初、高中残疾青少年和残疾人子女举办各种免费的学业辅导班;组织志愿者走街穿巷上门义务家教辅导学业;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心理辅导、提供升学指导;开展文化活动,为受助者争取奖学金、助学金和学习用品等。(2对“渐冻人”(神经肌肉疾病患者)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建立网站,宣传神经肌肉疾病的预防、治疗、护理、保障等方面的知识;志愿者免费上门指导康复护理。(3智障青少年中,开展“心智疗育”开发患者潜在智能、减轻残疾程度、提高社会参与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志愿者队伍是:在职和退休的教师、医生;大、中院校高中生、大学生、研究生及社会爱心人士。它充分体现专业化的服务

基地下设六个分基地,实行基地、分基地、分团队三级管理,基地每年召开骨干培训活动和总结表彰会,我们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形成合力,构建志愿助残服务的长效机制

“智力助残”项目在上海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17年来,通过“智力助残”,17000多名残疾人子女、残疾青少年和其他受助者不必花分文学费,却得到了多方面的帮助,志愿者对他们的知识启迪,精神鼓励和支持,使受助者出现了可喜的变化,不仅使大批受助者升入理想的高一级学校,走上工作岗位,困难家庭的生活状况为之改变;而且,许多受助者成为志愿者,将爱心传承,他们更加热爱党和社会主义祖国。

此项目还为当代大、中学生创造了承担社会责任、提升自我的机会,在这里,学生了解社会,承担责任,奉献爱心,情感升华,心灵净化,他们在“智力助残”活动中受益匪浅

该项目是一个“双赢”的项目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发展潜力。因此,受到《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等许多媒体的关注。宣传“智力助残”活动的微电影《再高一点》在全国20多家网站转载,获得上海市“优秀影片奖”。(上海市文明办供稿)

扫一扫关注

上海志愿者微信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