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志愿文化,提升城市温度——《新闻坊》“助力志愿”志愿服务项目

2019-08-09上海志愿者

近年来,随着城市文明程度的不断提升,市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日益高涨。为了大力弘扬雷锋精神,涵育志愿文化,推动学雷锋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2014年,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通联新闻部的30多名志愿者,志愿报名组成志愿服务采访小组,携手上海市志愿服务公益基金会,合作推出“助力志愿”品牌项目,义务为全市志愿服务团队、个人拍摄“助力志愿”短片和志愿服务活动信息,于每周日晚17:30在上视新闻综合频道《新闻坊》栏目中播出。截止目前,“助力志愿”项目共拍摄制作123期(含“助力志愿”短片88条,志愿服务重要活动信息35条),总时长约440分钟。融媒体中心通联新闻部及各区台记者900多人()参与前、后期制作工作,投入了9000多小时的志愿服务。 

  

新闻坊拍摄宣传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志愿者服务基地

 

一、挖掘凡人善举、彰显志愿风采

“助力志愿”项目旨在宣传志愿服务团队中的先进人物和感人事迹,以市志愿服务基金会助力的优秀志愿服务团队为切入口,在平凡百姓中挖掘榜样的力量,讲述身边人、身边事,使内容更接地气,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助力志愿”服务对象覆盖全市各区,100多家市()级志愿者基地、总队,100多个市志愿服务公益基金、专项基金资助项目,展示了全市优秀志愿者(团队)的风采和志愿服务成果,扩大了志愿服务的宣传声势和社会影响力。

二、规范运作管理、精心策划制作

“助力志愿”项目与上海市志愿服务公益基金会、各区文明办等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机制。在工作流程上,先由市志愿服务公益基金会筛选拍摄项目,进行沟通确认,然后赴基层收集素材案例,形成书面预案。接下来,采访小组与基金会人员讨论拍摄脚本,共同展开采访拍摄。完成文稿撰写和画面编辑后,一条“助力志愿”的片子才得以在《新闻坊》、看看新闻网端和各区电视台呈现。为了“结构完整、原汁原味、内容充实、画面丰富”的呈现志愿服务故事,并增强可看性,项目团队无论是文稿架构、情节设定,还是采访角度、切入点,都群策群力、动足脑筋。每期节目常常要花两天时间,跑四到五个拍摄点才完成拍摄。碰到恶劣天气和环境,项目团队都迎难而上,体现出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不求回报的志愿精神,有的还在拍摄过程中为受助对像献爱心。所有这一切,为的就是把最能打动人心的温情故事传递给更多人.

三、发挥引领作用、促进社会文明

鲜活的内容、深刻的精神内涵,使“助力志愿”项目不仅在观众中赢得口碑,更是得到了各级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有关部门的负责人表示,“助力志愿”系列内容的播出,让广大志愿者在为群众服务的同时,感受到了社会对自己辛勤付出的肯定,成为助推志愿者行动最直接的褒奖。“助力志愿”项目潜移默化引导广大观众崇德向善,在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主旋律、推动上海志愿服务长期可持续发展方面,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同时,《新闻坊》成为宣传上海志愿服务重要平台,媒体人用专业技能和一份爱心,开展助力志愿行动,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吸引更多观众关注上海志愿服务事业,带动社会公众支持、参与志愿服务,为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积极助力。

四、用爱与责任温暖魔都,志愿服务团队携爱前行

《新闻坊》“助力志愿”团队的成员,在深入志愿服务一线,潜心挖掘、用心宣传志愿服务精神,用真情温暖荧屏,打造有温度的节目同时,他们还积极加入志愿服务行列,以“帮侬忙”求助节目为平台,千方百计为群众在舆论监督、难题求助、消费扳账、寻人、寻物等方面排忧解难。市民通过《新闻坊》“帮侬忙”微信号提交求助诉求,记者根据线索进行采访播出的同时,微信文章同步扩散求助消息。目前,每天在电视滚屏、微信上发布寻人寻物等求助信息20条以上,平均每周都会有10条左右的求助得到解决。“帮侬忙”的时效、成功率越来越高,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赞誉。

  

扫一扫关注

上海志愿者微信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