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志愿服务中心功能 助力社区治理创新

2016-12-26上海志愿者

临汾路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始终把广泛开展志愿服务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举措,通过组织引导驻区单位、“两新”组织、社会组织、社区居民等各方力量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激发居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深入人心。201212月,街道成立了社区志愿服务中心,由街道志愿者(义工)协会具体负责中心的日常运作。近年来,中心深入探索志愿服务供需对接、注册认证、项目孵化、资源整合、能力建设、团队培育、指导监督、激励保障、文化建设等功能,在志愿者个人、志愿服务团队和组织、志愿服务项目之间逐步构建起服务对象、项目需求、活动平台的志愿服务链,并依托志愿服务基地和居民区志愿者服务站进行延伸,推动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网格化、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运作,不断壮大志愿者队伍,志愿服务活动蓬勃发展。目前街道注册志愿者达8500余人,占常住适龄人口的15%以上,拥有各类志愿服务团队350个。

一、健全机制,推进社区志愿服务网络体系建设

(一)以网格化管理为依托,完善志愿者组织网络。结合“街道—街区—居民区”网格化管理,建立了“社区志愿服务中心——市区级志愿服务基地——居民区志愿者服务指导站”“三位一体”的社区志愿服务网络体系。街道开辟专门场地用于社区志愿服务中心建设,110平方米的活动区域和展示空间,与同一楼面的公益项目孵化基地、培训活动室相邻,形成一体化的志愿服务阵地。中心既是街道开展志愿服务的实体窗口,也是社区志愿者工作的桥梁和枢纽,为志愿者和志愿服务团队、志愿服务基地和居民区志愿者服务指导站之间搭建平台,形成有志愿者和团队、有公益项目和服务岗位、有组织保障和激励反哺的社区志愿服务构架。中心充分发挥临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汾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盛德护理院等志愿服务基地的作用,联合辖区内20个居民区志愿者服务站,为企事业单位参与社区治理搭建了平台,为社区群众参与志愿服务畅通了路径。

(二)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创新志愿服务运行模式。为更好对接群众需求,优化志愿服务中心民生服务功能,畅通群众诉求和服务供给渠道,社区志愿服务中心每年开展志愿服务供需情况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策划公益服务项目,促使志愿服务供给与社会发展需要、群众需求相匹配。同时,社区志愿服务中心与街道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相对接,汇总街道五线谱走访,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基层等收集的民生诉求,构建“民呼我应”大数据,分析群众需求,联合公益项目孵化基地培育志愿服务项目,提升志愿服务专业化、科学化水平。比如,中心推出的“便民巴士”公益服务项目,改变了以往由政府单方面决定服务项目的传统做法,通过“便民菜单”征集群众需求整合资源,将便民服务配送至各居民区,实现从“政府下单”到“居民点单”的转变。

(三)以人性化关怀为目标,建立志愿者激励机制。志愿服务中心以参加志愿服务的累计时间、团队考评等为评价依据,通过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推出“1+5”志愿者激励计划,从荣誉、认同、培训、情感、快乐五方面,反哺志愿者和志愿团队,提升群众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自豪感与归属感。比如,与中建一局一公司等文明单位结对共建设立帮困助学基金,先后为30名生活困难的优秀志愿者或其子女就学给予一定补助和关怀。对身患重大病、坚持做公益的志愿者,中心通过街道文明办积极向市区文明办申请关爱好心人基金,目前已有9名志愿者受到关爱好心人基金的资助,资助金额近五万元,并由街道主要领导亲自将资助金送到好心人手中。街道志愿者(义工)协会还承接了市福利彩票资助项目,开展“志能源”志愿者培训增能,培育志愿者骨干,提升志愿服务能力和水平。同时,开展“冬送暖”、“夏送凉”、“温暖星期三”等活动,关心、关注、关怀志愿者,激发志愿者的服务热情,壮大志愿者队伍。

     二、加强引导,促进社区志愿服务功能提升

(一)发挥服务凝聚优势,推动志愿服务资源互融共享。社区志愿服务中心联合社区党建服务中心,在党组织的引领下,发挥党员的带头示范作用,鼓励社区党员积极报名加入志愿者队伍,亮身份,做公益,行善事。同时,通过“区域化党建”大平台,以网格化联合走访、组团式双向服务的方式,与区域内的部队、学校、医院、银行、养老机构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进行联系,签订社区志愿服务协议,填写《志愿服务资源菜单》,策划公益服务项目,引导志愿服务团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创造条件发挥作用。比如,为区域内的浦发银行志愿服务队搭建平台参加社区便民集市,与居民区志愿服务指导站结对为小区居民提供防范金融诈骗的讲座宣传;引导社区内的文化团队志愿者参与“爱我家园——志愿者在行动”项目,承接路段,开展“捡一捡、擦一擦、清一清、劝一劝、记一记”“五个一”活动,发挥文化团队志愿者的优势,鼓励各方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现有45家辖区单位与社区志愿服务中心签订《社区志愿服务协议》,参与“便民巴士”、“爱我家园”、“临汾共享+”、“红帆船”、“日出晨安”、“安惠暖阳”、“红色导航”等志愿服务项目。

(二)发挥宣传动员优势,营造向上向善的舆论氛围。社区志愿服务中心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结合,利用《临汾之音》、《临汾社区晨报》、“美好临汾”微信公众号、“上海临汾”微博、“临汾志愿E家”微信群等宣传载体,传播志愿者无私奉献的故事,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让“志愿者”成为一个响亮的、令人骄傲的口号。同时,制作社区志愿服务中心工作手册,进一步做好社区志愿服务宣传工作;并将社区志愿者周博进平时手绘的志愿者漫画收集,设计制作《志愿者风采漫画秀》宣传页,营造志愿文化氛围,展现社区志愿服务发展的蓬勃态势和志愿者的良好精神风貌。

(三)发挥价值引领优势,形成人人都是志愿者的良好局面。社区志愿服务中心每年开展优秀志愿者、优秀志愿服务团队评选表彰活动,自2013年以来连续三年开展百名“临汾好人”评选,拍摄“临汾好人”微电影两部,出版《临汾好人》事迹汇编两辑。同时,对社区中的自强不息志愿者故事、每年评选出的“十佳好人好事”故事制作成宣传展板在“3.5”学雷锋、“上海好心人节”、“12.5”国际志愿者日等公益活动中进行展示,鼓励更多的爱心人士参与社区志愿活动。志愿服务中心还联合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开辟场地,制作志愿者风采墙,以美院学生素描画、特写照相等方式展示社区中的优秀志愿者,营造“学习雷锋,快乐志愿”的浓厚氛围。

三、拓宽领域,丰富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载体

(一)与学雷锋活动相结合,做实常态化的志愿服务项目。围绕“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对接社区群众实际需求,挖掘和整合社区各级各类志愿服务活动资源,将志愿活动领域从单纯的服务弱势群体拓展到邻里守望、法律援助、交通安全、文明引导、文化活动、环境保护、看家护院、教育培训、亲子早教等多个领域,为群众经常性参与志愿服务构建起多样化的载体平台,先后推出“孕育希望、活力青春、沐浴阳光、融融夕阳”等四大系列十多项公益服务项目,形成了车轮食堂、健康小屋、红帆船、安吉乐就业等多个志愿服务特色品牌,“便民巴士”公益服务项目、“爱我家园——志愿在行动”项目、“志能源”志愿者及志愿者骨干培训增能、“临汾共享+”等项目形成常态化,深受社区居民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二)与社会治理相结合,培育志愿者成为居民自治、社会共治的重要力量。组织引导社会多元力量参与社会治理,以志愿者的身份为居民自治、社会共治注入动力和活力,传递正能量。在组织开展志愿服务过程中,尊重志愿者本人的意愿,由志愿者“勾选”社区志愿服务中心提供的《志愿者需求菜单》,安排相匹配的志愿服务活动,并提供相应的保障和补助。社区志愿服务中心始终坚持不以获取报酬为目的的公益原则,为志愿者施展个人才华、提升自己能力、实现自我价值积极创造条件,营造志愿文化氛围,并对志愿者给予激励回馈,提升志愿者的自身荣誉感和社会美誉度。照顾患有精神疾病的小妹三十余年的张红英、聋哑人的“知心人”倪锡珍、“民族大叔”陶三全、五户独居老人的“好闺女”钱德勤等志愿者无私奉献社区,先后获得市区级的荣誉表彰,他们的事迹在有关媒体上进行报道,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同时,社区志愿服务中心联合街道学生社会实践指导站,为高中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公益活动提供服务岗位,鼓励更多的学生、青年见贤思齐,加入志愿者队伍中来,奉献自我,实现价值。

(三)与民生服务相结合,发挥志愿团队作用,共同建设“整洁、安全、文明、有序”的美丽家园。社区志愿服务中心紧紧围绕居民群众的民生需求,从志愿者团队自娱自乐向深度融入社区、服务民生发展,承接社区公益,开展志愿服务项目,使志愿服务的内涵和外延得到扩张和拓展,形成辐射效应。市民巡访团不仅发现文明创建、美丽家园建设中的问题,而且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头脑风暴,献计献策,促进问题解决。社区文化协会的志愿者团队不仅能在舞台上展示文艺魅力,更是走下舞台,穿上志愿者马甲,参与文明出行倡导行动。巾帼志愿服务队,不是只有星期四才聚在一起清洁家园,她们还是爱心编织队的成员,编织帽子、围巾、坐垫等等,赠送给社区的独居老人、困难家庭,奉献自己的爱心。还有红领巾志愿服务队、爱绿护绿服务队、红十字老妈妈志愿服务队、爱乐宜志愿服务队等等,他们活跃在社区的每个角落,“随手公益,快乐志愿”,用实际行动践行核心价值观,提供民生服务,助力“美丽家园”建设,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临汾路街道社区志愿服务中心是志愿者、志愿者团队的家园,我们将充分发挥中心的平台作用,健全机制、创新方法,拓展项目、丰富内涵,全面提升社区群众对志愿服务的认知度、参与度和满意度,为建设“美好临汾,幸福家园”积蓄源源不竭的动力和力量。

扫一扫关注

上海志愿者微信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