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咏媛:《企业志愿服务的理论与实践》

2024-07-24上海志愿者

在当今现代社会背景下,企业不仅在经济领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同时也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企业志愿服务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一种重要实践方式,在近年来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对全球社会的经济和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随着全球化不断深入和社会责任理念深入人心,企业志愿服务不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慈善行为,已然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



前言


一 研究背景

随着中国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关键课题。“人民至上”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框架下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导向和价值取向。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不但承担着推动经济增长的使命,也发挥着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需求、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作用。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企业志愿服务作为公益实践的重要形式,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实现共同富裕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企业通过参与和支持教育、医疗卫生、住房、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的工作,不仅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需求,也促进了社会整体福祉的提升。这种志愿服务的实践,完美体现了“人民至上”的核心价值,将企业对经济价值的追求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紧密结合,展现了企业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创造高品质生活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企业志愿服务的发展也日益聚焦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的合理分配,这不仅符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双重要求,也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表现。此外,通过鼓励员工和公众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企业志愿服务不仅增强了社会公众的公共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还促进了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信任和理解,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了积极力量。这些实践和努力,无疑是在新时代背景下,企业积极响应和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在高质量发展阶段践行“人民至上”理念的生动体现。
本书的创作源自笔者近年来的实地调研和深入观察。通过与众多企业高管和员工志愿者交流,笔者发现,尽管有许多企业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但在如何规划、执行和评估这些活动方面仍然存在许多困扰和疑惑,也希望能让员工志愿服务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成为企业升级文化、彰显使命、弘扬价值观、推动社会发展的一种方式。然而,当前学界对企业志愿服务的研究还处在比较初步的阶段,尚有许多问题还没有被充分关注和解释。企业志愿服务有哪些独特而重要的价值?企业志愿服务的蓬勃发展,是否与高质量发展阶段个体、群体、社会层面的一些心态特征存在某种关联性?因此,笔者决定深入研究这一主题,从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的多重视角建构一个企业志愿服务主题的分析框架,探讨该主题之下的一些关键性问题。

二 内容概述

研究任何一个社会科学领域的问题,都需要建立一个分析框架。相同问题下,不同的出发点和视角可能导致学者们得出各异的结论,从而引发争议和误解。因此,分析框架的作用至关重要:一方面,它确保研究者在写作时能考虑到研究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另一方面,明确的研究框架及其线索有助于揭示各种理论的来源及其局限性,让读者能够建立更加全面的理解。企业志愿服务是一个跨学科、综合性的研究问题。因此,本书的第一章首先明确了企业志愿服务的概念范畴及核心特征,总结了研究企业志愿服务的关键分析维度,使读者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全面、快速地了解企业志愿服务研究的核心问题。
在明确了研究的范畴和分析维度后,还需要有一个研究主线。在当前阶段开展企业志愿服务的研究,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新冠疫情之后,一个更加脆弱、更具风险的全球图景正逐步拉开序幕。在许多国家,经济发展正面临严峻的挑战,如经济复苏低于预期,通货膨胀,局部战争导致的能源和粮食供应紧张,国际贸易链的中断,以及新兴经济体的债务问题,等等。与此同时,大疫三年,也让经济不平等、劳动力减少、能源转型和可持续性发展等问题更加凸显了。面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项挑战,个人、企业,大到整个社会,能否通过志愿服务获得一种解法,是本书最为关心的问题。
尽管企业公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组织层面,但这种组织行为受到所有分析层面(包括机构和个人层面)的影响,人的参与是企业志愿服务区别于其他企业公益形式的最大特点。企业志愿服务通过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实践,将传统意义上的相关利益方——员工、合作者、顾客和社会公众以新的形式联结起来。因此,在每一个章节中,都包含一条明线和一条暗线。明线即每一章的研究主题,围绕企业志愿服务研究中的宏观和中观层面的问题展开;而暗线则聚焦于微观层面,关注其中人的需求、动机、认同、归因和信任等主题。
企业志愿服务由两个关键词构成——企业和志愿服务。企业是开展志愿服务的众多社会主体之一,那么,企业的动机是否与其他社会主体有所不同?除了履行社会责任之外,是否在宏观和中观层面还有一些更深层次的原因?另外,在企业开展的各种公益工作中,慈善捐赠、公益创投方式与企业的经营属性更加匹配,且直接的溢出价值更高,那么为何企业还会选择志愿服务呢?它会成为企业公益行动中的一种主流方式吗?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书将在第二章系统阐述企业志愿服务的驱动力,包括在宏观层面的社会发展和制度变革,在中观层面企业对永续经营的考量,在微观层面企业领导者的公益信念和员工的个体性需求等。
第三章重点关注企业如何将志愿服务融入其日常运营,并讨论了企业在志愿服务中的角色、成长路径及面临的挑战。这一章特别强调了管理层在平衡商业目标与社会责任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对员工的动员和激励方式。
随着企业志愿服务的工作走上轨道,专业化成为很多企业进一步思考的重要问题。因此,第四章着重分析了企业志愿服务的专业化路径中的关键问题,包括志愿者的培养、机构设置的方式、项目管理的专业化及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第五章揭示了企业志愿服务如何通过与政府、非营利组织等不同机构的合作,实现更大的社会影响。这一章深入讨论了合作伙伴间的联结机制、建立信任的过程以及协同工作面临的挑战。
随着企业对志愿服务工作的投入,企业的管理者会更加关注志愿服务工作创造的价值。笔者提出,这些价值生产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源开发、商业化的收益以及落地企业文化三个方面,这些构成了第六章的主要内容。
第七章讨论了企业在志愿服务中应遵循的边界和责任,包括公益与商业的平衡、企业退出特定志愿服务工作的时机和策略、企业需要关注的合规风险三方面内容,为企业提供了实际的操作指南和风险预防建议。
最后,第八章围绕企业志愿服务在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展开讨论,探讨企业志愿服务对于社会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以及企业志愿服务者如何在这种影响力投资的理念下寻找新的发展机会。
整体而言,本书通过深刻的理论探讨与丰富的实践案例,展现了企业志愿服务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多样性。通过问题导向的深度分析,本书旨在为学术界提供丰富的研究素材,同时也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一份全面的志愿服务指南,以促进企业志愿服务领域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三 写作特色

与其他围绕企业志愿服务的专著相比,本书的特色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跨学科结合
随着学术研究日益强调跨学科的整合和交融,本书亦进行了一些尝试。通过融合管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理论,笔者旨在构建一个全面的分析框架。从管理学的角度,笔者引入了组织行为、战略管理等领域的理论,以帮助读者理解企业如何通过志愿服务项目实现其社会责任,还探讨了这些活动如何影响企业的内部管理和外部声誉。心理学视角旨在提供一个微观分析的切面,便于读者深入了解企业志愿服务的相关主体的心理及行为反应的理论依据,包括员工志愿者的动机、态度和行为变化,管理者的决策过程及消费者的知觉等内容。社会学为分析企业志愿服务在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视角,让读者得以理解企业志愿服务如何塑造企业与社区的关系,以及这些服务活动如何反映并影响社会价值观和期望。综合这三个学科的理论,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深度整合的视角,不仅促进了对企业志愿服务复杂现象的全面理解,也为未来的跨学科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思路和新的方向。
(二)理论与实证结合
学术著作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提供理论知识方面,更重要的是其能够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在本书中,笔者深入探讨了企业志愿服务研究领域的前沿理论,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且系统的知识框架。为了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和深化理解,本书精心嵌入了一系列丰富的企业案例,贯穿全书。这些案例不仅生动地诠释了理论,也能作为桥梁引导读者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通过这种编排,笔者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种更加流畅和深刻的阅读体验。
(三)当下与未来的结合
任何一个研究领域的发展和进步,都需要时刻观照当前的社会热点,并敏锐捕捉和提出新的、前沿的研究问题。笔者基于自身的调研体会,在第二章到第七章谈到了很多与实践相关的研究问题,并在第八章进一步分析了企业志愿服务与社会治理、可持续发展以及影响力投资等前沿议题的关联。这些问题在当前备受关注,具有时效性和前瞻性,也为学者和实践者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实践方向。

四 阅读建议

本书不仅希望为学术界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也旨在成为实践领域的参考资源,为各类组织——从初创企业、成熟的大型公司,到非政府组织和政府机构——更加有效地参与和推进志愿服务工作提供启发和借鉴。笔者衷心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个桥梁,连接理论和实践,以帮助各组织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实现最大化的社会和经济价值。对于不同的读者来说,本书的阅读重点有所不同。
(一)面向关注企业志愿服务的研究者
本书第一章中介绍了一个综合性的分析框架,可以为深入开展此领域的研究提供线索和参考。第二章到第七章依次介绍了企业志愿服务研究涉及的一些核心问题。另外书中还对企业志愿服务项目的实践策略、方法进行了详细描述,并对中国本土企业与跨国企业开展的志愿服务进行了比较,这些内容都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实证材料。最后,第八章对企业志愿服务与社会治理、可持续发展及影响力投资的比较和分析,有助于研究者提出新的问题,开展前沿性的研究。
(二)面向企业中管理和参与志愿服务的员工
本书的第三章到第五章提供了实施志愿服务项目的明确步骤和策略。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资源、目标和社会责任愿景,选择合适的志愿服务模式。第六章从企业的视角切入,介绍了企业志愿服务的价值生产机制及评价方式,解释了这项工作为何既能满足社会需求,也能为企业创造长期价值。第七章结合企业的经营管理,对志愿服务工作涉及的几类典型风险及管理方式进行了介绍。这些内容可以为企业的管理者进行战略部署提供依据。此外,相关章节介绍的案例研究,也可以帮助企业员工了解其他组织在各领域的成功经验和挑战,从而规避风险,并借鉴前人的成功要素。
(三)面向社会组织
本书深入探讨了与企业合作的多种模式和方法。书中的相关内容,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企业的需求和期望,设计出更具吸引力的合作项目。并且,本书也强调了如何确保志愿服务活动真正符合受益群体的需求,确保其可持续性和有效性。此外,书中第三章到第七章的有关内容,也可以帮助各类社会组织更加科学地评估志愿服务项目,为选择合作伙伴、规划设计合作形式提供有利依据。
(四)面向政府机构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法规、提供税收优惠或资金支持,来激励更多的企业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或开展与企业的合作项目,共同推进社会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这些内容穿插在本书的各个章节中,如第五章中介绍的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合作。在第八章中,笔者也提出了一些以志愿服务助推社会治理的政策建议。
总的来说,只有当企业、社会组织和政府机构共同努力时,志愿服务活动才能真正发挥其潜在的社会和经济价值,希望本书能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观点和工具,使得企业更好地履行其社会责任,同时推动整个社会朝着更加公正、和谐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扫一扫关注

上海志愿者微信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