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既有“生态家”又有绿主妇的温情

2019-08-08上海志愿者

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上海市徐汇区凌云路街道梅陇三村是一个动迁安置小区,常住2369户人口达6500人,环境嘈杂,脏乱不堪,曾是远近闻名的“垃圾村”。针对这一现象,梅陇三村党总支以精神文明建设为抓手,逐渐探索出通过开展生态环保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居民参与到小区建设和管理中,通过几届干群的努力,小区的文明程度和市民的文明素养不断提升,使原先的“垃圾村”变成了人见人爱的“花园村”。2012年,梅陇三村创建成“全国科普示范小区”,2014年社区“绿主妇”环保志愿团队被中宣部评为“全国志愿服务示范团队”、“全国十个最美人物之节约之星”、近日又获国际基金福特汽车环保奖——社区实践奖第三名等荣誉称号。

2011年,由10名家庭主妇自发成立了具有“宣传、教育、服务”功能的“绿主妇我当家”环保行动小组,吸纳了68名主妇志愿者。在此基础上,居委又注册了民非组织——上海市徐汇区凌云绿主妇环境保护指导中心,截至目前,横向拓展了本区和外区20余个居委,为其培训建立了绿主妇志愿者分队,成员近两千人。2011年至今,实现生活垃圾源头减量110吨。2012年,“绿主妇”团队承接了市妇联“家庭阳台一平米菜园”试点项目,受到广大家庭追捧。2013年又与北京“地球村”合作,将菜苗作为鼓励居民垃圾分类的“奖品”赠送给居民。与此同时,他们与十余家社会公益组织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发动广大志愿者和小区居民开展了一系列公益慈善环保活动,从生活垃圾的源头减量到一平米菜园建设;从家庭示范微绿地到废旧衣服的回收直至成立爱心编结社、城市居民餐厨垃圾堆肥、环保酵素工坊、利用环保酵素制作酵素肥皂等。

如今,1200户居民参与土培蔬菜、无土有机菜芽的种植,一平米菜园种植、志愿者养护、志愿者新鲜派送成了有机“生物链”,志愿者把新鲜果蔬送给小区独居、纯老、重大病、离休干部家庭共计500多户。“一平方米菜园”不仅吹绿了梅陇三村的环境,也温暖了居民的心,一些“鸡毛蒜皮”的邻里矛盾在种植的互动交流中不经意间被化解。

为了更好地推进小区自治管理机制,指导中心确立了以18名居民为骨干的“绿主妇”议事会。在议事会的推动下,小区先后解决了小区道路设施改造、绿化护栏建设、宠物随地便溺等老大难问题,小区自治日益走向规范。

 

凌云生态家:环境生态与人文生态和谐共生

在很多人印象中,社区学校总是与中老年人划等号,但在凌云街道社区学校所打造的“凌云生态家”里,无论是主妇还是“主男”,无论是花甲老人还是牙牙学语的孩童,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乐趣。

凌云街道以建设“凌云生态家”为抓手,通过“绿主妇”、“家庭一平米菜园”、“智能终端零废弃回收卡”等,建设生态文明,使社区环境生态和人文生态和谐共生,居民的生活品质与终身教育水平得到不断提升。梅陇三村有一个优势,就是社区学校在小区内。无论是街道提出的打造“凌云生态家”的概念,还是社区学校的核心课程围绕“低碳环保”,都与“绿主妇”的理念一拍即合。在整个“凌云生态家”的大框架下,“绿主妇”也有了更多创意的空间和施展的舞台。

尚艳华回忆,在“绿主妇”培育过程中,有几个关键人物在关键点上给了她重要的支持和点拨,其中一位就是原凌云街道社区学校的常务副校长叶红。正是她的牵线,让一位环保人士带着她的环保项目找到了尚艳华。而随后,无论是种植还是编织,每一个社区项目的推进,叶红都为居民开设了匹配的课程,“社校联手”让课程设置既符合居民需求,又促进了社区治理。对此,叶红曾经感慨:“社区教育仅有琴棋书画、诗词歌舞的传统内容还不够,仅针对老年人也不符合终身教育的初衷。我的理解是:社区教育最终是为了提升这片地区居民的文明素质。”于是这个曾做了大半辈子绿色教育的推进者,在社区学校把绿色环保、生态文明的理念带进来,又大力尝试把社区教育普及到社区居民以及每户家庭,真正的“从摇篮到拐杖”。

刚接手凌云街道社区学校的工作时,叶红就面临一个大挑战:徐汇区倡导每个街道创建社区教育品牌,推动社区教育发展,其他街道都有自身资源可做载体,凌云地区资源优势不明显。“既没有经济、文化上的优势,也没有可以深挖利用的资源。”为此,叶红一度发愁到夜不能寐。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规划与努力,“凌云生态家”所构建的不装空调就冬暖夏凉的“低碳屋”、种满绿色植物的种植体验基地、传授低碳环保知识与理念的“菜园坊”等,先后与居民见面了,营造出一个社区居民能够身临其境、互动体验的“生态之家”,激发了社区居民对于绿色生态生活的向往和学习的热情。与此同时,凌云街道社区学校还通过开放的教学空间,以社区居民共同兴趣和爱好为基础,开发了《种植.体验.分享》学习活动课程,手把手向居民传授播种知识与节能技巧,并通过举办多种分享会、爱心捐赠等活动来展示社区居民的学习成果。别具一格的学习体验,吸引了一大批居民前来报名参加。

“在社区教育的大舞台上,老百姓们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而学习,更是为了生活的愉悦、身心的安康。通过学习,社区里的矛盾明显减少了,居民素养也在日渐提高。难能可贵的是,在这其中,居民了解并践行着绿色、节能、环保、低碳的生活理念,和谐宜居的生态环境正在梅三居民区逐步形成。”尚艳华感概地说。

 

随手公益 :“凌云”经验走向全国

“哒哒哒哒哒……”刚走进梅陇三村居委会里的“绿主妇”工作室,便听到一阵阵老式缝纫机发出的欢快声响。坐在用瓦楞纸做成的椅子上,周宝娣阿姨娴熟地将一块块方形的小“布料”拼接起来,滚上红色的布边,再缝上一只大口袋,大功告成!展开一看,原来周阿姨做的是一个围裙,仔细再看那“布料”,竟是回收来的利乐包装盒。“这种围裙防水防油,清洁起来也方便,用布一抹就干净了。”性格直爽的周阿姨快人快语:“你看上面印的卡通牛,老可爱的吧?其实这就是装牛奶的盒子呀。”周宝娣是上海市徐汇区凌云绿主妇环境保护指导中心的志愿者。

2012年,“绿主妇”志愿者团队正式注册成立了NGO组织(非政府组织)——上海徐汇区凌云绿主妇环境保护指导中心,自此生态社区的建设有了更规范的运作和有效的发展。中心建立健全了一整套制度,每周有工作计划,每月有能力提升培训,这一系列措施助推了“绿主妇”公益活动逐步向品牌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作为中心的法定代表人、理事长,尚艳华积极带领“两委”班子成员,进一步培育居民随手公益理念。首先成立“绿主妇”创意工作室,从居委活动室中腾出3间,专供“绿主妇”进行创作和展示,她们利用回收的废弃物品,自行设计并制作各种手提袋、围裙、遮阳帽、环保包、家庭摆饰、毛衣等美观实用的生活物品,让居民们不仅直观地感受到变废为宝的神奇,还进一步宣传了低碳环保的理念和勤俭节约的美德;其次组建“绿主妇”议事会,以十余名“绿主妇”志愿者骨干作为议事会的核心力量,逐步吸纳小区各类自治组织,成为“绿主妇”旗下的垃圾减量活动组、家庭一平米团队、环保创意设计组、花卉兴趣小组、“绿主妇”调解工作室、社情民意联络站、夕阳互帮服务队等;最后做实“绿主妇”公益项目,陆续开发了“家庭阳台一平米菜园”、微绿地、微绿墙、有机芽菜等种植项目,并组建凌云“绿主妇”爱心编织社。

 

一平米菜园 :欢乐新天地

茄子、鸡毛菜、辣椒……缤纷的菜园,梅陇三村小区居民阳台上大多有一处叫人看着愉悦的绿色。2012年,梅陇三村的“绿主妇”们不知疲倦地动起了新脑筋,居民们喜欢种点花卉蔬菜,这与环保的理念不谋而合,正巧得知了上海市妇联女性组织有个“一平米菜园”的项目,上海凌云绿主妇环保指导中心主动沟通联系,300户项目试点最终落地凌云社区,如今经“绿主妇”培育,已在全市发展到了12000多户。居民只要对此感兴趣,就可以到居委会免费申领两盆蔬菜盆栽,在家做个快乐的农夫农妇。“一平米菜园”项目正在日益扩展,仅仅在梅陇三村就有300户家庭领取了果蔬秧苗。

“家庭一平米菜园”的领取现场,各种刚冒出新芽的蔬菜小盆栽整整齐齐地排着队,等待着新主人把它们领回家,呵护它们发芽、壮大、结果。居民们的种植兴趣不断提高,凌云社区学校为此还特意开设了“一平米种植”公益班,每周定期免费为有兴趣的居民举办种植培训讲座,讲课老师有社科院的专家教授,也有社区里有种植经验的普通居民。课程设置还有互动实践环节、外出的种植基地考察、以及蔬果品尝会等等。

现场辅导的农科院专家刘博士说:“现在居民在阳台种菜,采用的是机械化育苗的新模式,其实从种子到小苗的过程是最难的环节,之前许多市民往往就在这个环节种菜失败,现在推行机械育苗,市民直接拿苗回家就行了,这样市民种菜的成功率可以由原来的不到1%提升到90%以上,而且其实适合居民在阳台栽种的蔬菜也很多。例如苦瓜、胡萝卜,就易于栽种,再如莴苣、香菜等种植很节省空间,还有韭菜、番薯叶等,不易生虫子……蔬菜盆栽占的地方不多,放在阳台上也就一个平方米,方便又易操作。”

关于“一平米菜园”,梅陇三村党总支书记尚艳华讲起了这样一个故事,小区里有一对婆媳,住在一起,日子长了,小摩擦积累成大摩擦,最后弄得大家不理不睬,多年不打招呼,后来,小区里有了“一平米菜园”的活动,婆婆看着别人家阳台上的“满园绿意”,不免心动,也到居委会去要了一些菜秧菜苗,回家拿出大盆小盆种了起来。没想到这位婆婆一上手就像个“老把式”,几根茄子和几挂西红柿都长得饱饱满满,煞是好看。那位媳妇无意中瞥见阳台上的这一片“姹紫嫣红”,早忘了往日的那一些“纠纠结结”,竟脱口喊出了一声“妈”,说这么漂亮的茄子番茄“哪里来的”。

“利用厨余垃圾自制有机堆肥,既减少垃圾量又废物利用,经济又环保”,“利用回收的矿泉水瓶子、利乐包都可以培育秧苗,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利用淘米水施肥,能催花促果而且环保”。不少已有经验的居民也纷纷向新手们分享自己的心得,如何利用喝完的饮料空瓶,如何改造倒完油的油桶,如何最环保地进行“废物利用”来种菜,“绿主妇”们还在小区办起了冷餐会,家家户户拿着自家收获的蔬菜制作而成的美食与邻居们分享,大家不亦乐乎。

尚艳华微笑地总结道:“其实,‘一平米菜园’的成功关键还是在这些寻常的社区主妇身上,发动一位就带动一个家庭,同时辐射了她的左邻右舍,乃至影响了那栋楼的全部居民,这种有益的绿色互动不仅让居民们分享到了有机果蔬的美味和健康,同时搭建了沟通交流的平台,为小区自治提供了无穷的能量。”

 

爱心编织社:一针一线总关情

“我们将废旧衣物回收消毒处理,再重新编织,组织发动了4个区20多个居委260多位阿姨妈妈,织了将近七千件毛衣,给西藏、广西、贵州、安徽等十多所希望小学的孩子们送去温暖。之前给西藏的孩子们编织手套,一个月时间就完成了700副呢!”有些人可能觉得编织些毛衣手套事情并不伟大,但梅陇三村党总支书记尚艳华却觉得这恰恰反映了居民对社会的责任感,以及小区居民实实在在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编织行动虽小,却正在积极地影响着越来越多人加入到这支爱心的队伍中来。

梅陇三村小区以前有一个五人组成的编织聊吧,经常为小区里的独居老人编织帽子围巾,后被“绿主妇”工作室“收编”,扩充了邻近居民区的编结好手,于2013年新年伊始,发起成立了凌云“绿主妇”爱心编织社,又与一些公益组织合作。现在很多居民习惯把家里不再穿的毛衣放进‘大熊猫’废品回收箱,这些毛衣经由公益组织的清洗、高温消毒后就可以用于重新编织。爱心编织社成立的第一个冬天,编结了210多套“爱心衣帽”,送到了小区数百名高龄独居老人手上。随着爱心编织社的队伍不断壮大,“爱心衣帽”的产量也在提升。“绿主妇”们意识到,不仅小区老人需要关爱,一些偏远地区的孩子也需要关爱。今年4月,“爱心编织社”组织了二十多位阿姨妈妈自费到对口赠送的大别山地区考察过,看到那些孩子们艰苦的生活条件,吃的极其简单不说,甚至连写字的桌子也没有,就用找来的稍微平整的木板垫着写字,眼前的情况让所有人都流下了泪,这些亲眼所见的景象更激励着她们热心做公益。“三天的实地走访比三年的宣传鼓动都强。”尚艳华这样感慨道。

编织社成员都是阿姨妈妈,下午三点半以后要接孩子烧晚饭,有些还要全天候带孙辈,但是人人自觉自发地挤出时间来,一个礼拜除了周四下午,其余时间都投入到编织社。成员们彼此学花样、比速度、赛质量,路过的人们时常会停下步伐,观赏这道独特的风景。有些人进来一探究竟,当得知打毛衣是献爱心送给贫困山区的孩子时,大多数人很受感动。编织社的时间都是弹性的,有空就过来织一会儿,成员们聊聊家常,彼此关系都特别融洽。三号楼的爱心妈妈住院了,其他成员不仅去医院看望,还帮忙接其孙女上下学,她爱人不会做饭,成员们买好菜烧好饭送过去,她知情后在病床上感动得直掉眼泪。很多时候实在没时间去编织社,大家会随身带着毛线,趁着空档织几针,积少成多。黄阿姨讲:“现在心里装着的都是那些挨冻的孩子们,他们正盼着暖和的衣服呢,不由手头的棒针加速飞舞起来。”

有时候编织需要的毛线没了,尚艳华就跟对口的公益组织协调,争取更多的资源。实在跟不上了,她就自己贴钱购买,她还跟编织社的骨干殷阿姨开玩笑:“我不会织毛衣,你们帮我织,算是大家的一片心。”就是被尚艳华这样的精神感染,大家都不计较个人得失,纷纷解囊,让小小的爱心暖流汇聚成了江海。(上海市文明办供稿)

扫一扫关注

上海志愿者微信

分享